《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
今年8月份的最后一天,新生開學的前一天,許知遠遭到的口誅筆伐想必比此前的總和還多。朋友圈里瘋傳著許知遠老師對這一代對上一代人不好奇的傷感;并讓人臆想了許知遠與馬東訪談尬談的面面。伯通老師說“刷屏是有原罪的?!焙芏嘧悦襟w報道時是斷章取義的找槽點;而大多數(shù)人在圍觀時并不關心信源,就急忙站隊,從而在朋友圈與好友們形成某種同氣連枝的“精神連接”。其實只要完整去看十三邀第二季的首檔訪談,還是很出人意料的,至
原創(chuàng)
2017-09-13 16:36:20
來源:釘科技-投稿??
作者:李星

【9.1】投稿:《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作者:李星)28.png

今年8月份的最后一天,新生開學的前一天,許知遠遭到的口誅筆伐想必比此前的總和還多。朋友圈里瘋傳著許知遠老師對這一代對上一代人不好奇的傷感;并讓人臆想了許知遠與馬東訪談尬談的面面。

伯通老師說“刷屏是有原罪的?!焙芏嘧悦襟w報道時是斷章取義的找槽點;而大多數(shù)人在圍觀時并不關心信源,就急忙站隊,從而在朋友圈與好友們形成某種同氣連枝的“精神連接”。其實只要完整去看十三邀第二季的首檔訪談,還是很出人意料的,至少會讓怒懟許知遠老師的人失望,他們在節(jié)目之中相談甚歡。

看到《十三邀》對兩位媒體前輩對話沖突的精致剪輯之后,不排除平臺為節(jié)目推廣需要策劃的精心炒作;而曲高和寡的訪談引起爭議未嘗不是好事。馬東老師打造的《奇葩說》是當下網(wǎng)綜和內容領域的現(xiàn)象級IP,這使得他自信地認為,他是做95%的人的娛樂生活,而許知遠做的是5%的人的文化反思。這兩檔節(jié)目正式內容時代的兩極,并且碰撞出了火花。

一、《奇葩說》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奇葩的存在?

許知遠在第一季《十三邀》采訪過馮小剛、李安、羅振宇、姚晨等名人大咖,還并沒有火爆網(wǎng)絡。而在采訪馬東以及《奇葩說》團隊時,他本人竟成為話題爭議的焦點;歸根結地還是《奇葩說》的鐵桿粉驚人的戰(zhàn)斗力。

阿星大概是在2015年F&M創(chuàng)新會上聽到馬東談資本寒冬中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他稱自己正在籌備第三季,招的全是“神經(jīng)病”。之前我對夸張的服飾提不起好感,一直沒怎么關注,直到今年寫內容創(chuàng)業(yè)文章時發(fā)現(xiàn)《好好說話》成為喜馬拉雅主推的知識爆款,其他人做《好好走路》、《好好睡覺》火不了呢?于是我看完了第四季。

這是一檔連內容大師羅振宇一集不落的腦暴節(jié)目,“唇槍舌劍”的確很過癮;但總覺得那里不對勁,不知道這些人在爭論什么?而這也是許知遠采訪馬東時的困惑。

《奇葩說》的辯手發(fā)言無論多么滔滔不絕、聲情并茂,并不代表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那只他抽到的辯題而已。對觀眾來言,正方的“這番話說到我的心坎上去”;反方辯友的推論也講得通,并且“故事似乎更對我的胃口”,一些人看《奇葩說》之后,感到智商余額不足,另一些人樂此不疲。

從某種程度上講,《奇葩說》像極了如今朋友圈一波波刷屏的“濃縮版”。比如前不久的海底撈公關事件,一開始大家都這公司誠意滿滿,比某些企業(yè)打腫臉不承認好多了,幾篇10萬+;過一天之后出現(xiàn)大反轉,“說海底撈公關好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真是賤,海底撈的老鼠高貴一些”,又是產生了一波大刷屏。

馬東在《十三邀》之中說得很明白,如選主持人、求職、相親等綜藝節(jié)目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價值觀”碰撞的過程就把內容產生了。而《奇葩說》也沒有必要對問題下結論,辯手在節(jié)目之中竭力地表達自己立場的正確性時,實際上說出了一部分觀眾想說的話。

【9.1】投稿:《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作者:李星)1162.png

辯論術起源于古希臘,而學習辯論的人要向“詭辯派”智者交納學費,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雄辯者”,以便于在城邦民主議會之中選舉獲勝,而《奇葩說》顯然無法實現(xiàn)這樣的結果,唯一出路就是教人《好好說話》,但在這樣的一個人人個性張揚、“我執(zhí)”的年代,想要說服一個人總要比讓他掏錢更難一些。

與得到的付費專欄在教授知識,甚至把知識水分壓榨成“干貨”不同,《奇葩說》是把確切的東西撕碎,只保留言語的互掐,并且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態(tài)度緊密代入。

但娛樂終歸是娛樂,《奇葩說》并不追求嚴肅的意義或文化價值。第四季奇葩之王決賽時“蛇精男”肖驍與武大老師陳銘對戰(zhàn),陳銘抽到的辯題是“認真你就輸了”,肖驍抽到的辯題是“認真你就沒輸”。結果那一局,陳銘輸了!

【9.1】投稿:《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作者:李星)1477.png

 (同樣試圖通過《奇葩說》了解年輕人,認真你也輸了)

二、許知遠或許錯在他是個認真的人,《十三邀》還是個嚴肅節(jié)目

馬東問許知遠學的是什么專業(yè),許知遠回答是“北大計算機系”,馬東反問到“沒有畢業(yè)吧?”許知遠問馬東:“是不是對這個時代有抵觸?”馬東連答三句“沒有”,許知遠追問:“為什么?”馬東回答:“我沒有那么自戀”,攝影師笑場了!

馬東的話很有力度。許知遠的職業(yè)路徑應該是像王小川那樣做技術,或者像高曉松那樣當IT高管,混的最差也能當一個科技自媒體。但許知遠卻成了一個文化思想者,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9.1】投稿:《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作者:李星)2282.png

許知遠更適合紙媒的表達,而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接地氣;羅胖在賣書時玩命“自黑”,高曉松老師在“矮大緊”的人設之下才大方地談論士大夫的溫良恭儉讓。這也是許知遠不受網(wǎng)友的待見的地方,到了拿保溫杯的年齡還在玩?zhèn)小?/span>

但許知遠刻意與流行慢一拍的節(jié)目定調,讓《十三邀》能觸及其他人物訪談難企及的深度,許知遠試圖從馬東出身的相聲家族中找出他對當下大眾文化脈搏的思考,以及馬東在娛樂圈混得如魚得水的原因,當然涉及了技術是否創(chuàng)造好的作品等形而上的問題。

而《十三邀》對“形而上”的追問體現(xiàn)最明顯對陳嘉映的采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男生要追求漂亮才女,得手捧一本陳嘉映翻譯的《存在與時間》才夠有涵養(yǎng)。但“海德格爾熱”過后,哲學圈內又掀起維特根斯坦熱、鮑德里亞熱、羅爾斯熱......每隔2年就出一個學子們聞所未聞的哲學家以及研究方向,隨著一大堆論文蜂擁而至之后,熱點被開發(fā)殆盡之后就被遺棄。有點像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一茬接一茬的“風口”,即使在狹窄的哲學圈內,陳嘉映也是被遺忘的人。

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對話,許知遠這樣說服自己的團隊:“我們身處一個非常匱乏的時代,最牛的人只不過是一個正常人,我們?yōu)槭裁床荒苄蕾p到更加偉大的東西,陳嘉映是一個完全被擠出公共話語的哲學家,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聲音,為什么大家都不關心呢?”

許知遠在采訪中更像一個審視自己的“愛智者”,而陳嘉映點著煙聽他傾訴,他沒把自己當主持人,而是發(fā)問者、甚至向自己發(fā)問。至少,許知遠把對長者的尊重傳達給觀眾,我覺得就夠了,那些懟他的文章中說他在采訪時裝清高、悲憫嘉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三、和解:世界上本不需要那么多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

許知遠所在的北京單讀科技有限公司并沒有控股(啟信寶的資料顯示吳曉波還投資這家公司),他無須考慮滿足市場口味,以及公司的營收等問題,是個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由的體制外的知識分子。

而馬東是商業(yè)公司的老板,創(chuàng)業(yè)者的天職就是“賺錢”,年輕人的錢最好賺。蔡康永評價馬東不擺架子、光而不耀,而許知遠顯然沒有馬東這么練達。

米未傳媒去年估值超20億美元,馬東的語言藝術體現(xiàn)在口播廣告,一直討廣告主追捧?!讹埦值恼T惑2》、《飯局狼人殺》成為繼《奇葩說》之后的新爆款,而流量平臺從愛奇藝變成了騰訊視頻。米未傳統(tǒng)把優(yōu)質“辯手”吸納為自產紅人,有的甚至拿到廣告代言。

許知遠向左,以精英主義批判流行文化工業(yè)的娛樂至死;而馬東向右,以實用主義姿態(tài)成為多個爆款IP的推手。《十三邀》想呈現(xiàn)深刻的人文思索;而馬東的娛樂節(jié)目的目的以收視率賺贊助費。

但許知遠在對話后續(xù)傳播之中處于弱勢地位,證明更多人其實并不需要所謂的深刻反身。前不久有篇刷屏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摧毀的?》,大概意思是,大眾文化及社交媒體平臺加劇注意力碎片化,人們沉迷于娛樂節(jié)目之中不能自拔,喪失獨立思維能力。

但大多數(shù)人本身就沒有什么所謂的深度思考能力,深度思考來自于長期的自學和鉆研韌勁;沒有直播、短視頻或者綜藝的kill time方式,也能找到另外娛樂方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眾本身各種娛樂產品的消費者,如果人真的深度思考,上帝會笑,自己也會很痛苦,并不是所有人愿意承受這種痛苦,還不如看片爽,這又有什么錯呢?許知遠在訪談中試圖喚醒人們在商業(yè)、技術之外的人文思考,這讓他有點像“唐吉坷德”。

結語:

讓賺錢的賺錢,讓清醒的清醒;前者須面向大眾人群,后者注定只能是小眾,而很難火爆?!皯嵟钡脑S知遠或許可換角度看《奇葩說》及流行文化,無休止娛樂內容把年輕人“革命激情”消解掉,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馬東稱許知遠是“底色”,能映照出時代的多元性,社會因多元而精彩,這也是《奇葩說》魅力。顯然思想者更稀少一些,我們有關注市場娛樂內容或深刻作品的自由,亦無必要輕易嘲弄那些不迎合的人。

作者:李星,公眾號:靠譜的阿星,靠譜匯創(chuàng)始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最新文章
1
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在北京開幕
2
《2024中國電子視像行業(yè)統(tǒng)計年鑒》在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現(xiàn)場隆重出版
3
聯(lián)通打響手機eSIM“第一槍”:距離全面普及還有多遠?
4
工業(yè)智能體落地仍有三道“檻”
5
預計2025年8K電視面板規(guī)模50億美元,推動8K電視迎來普及時刻
6
蘋果最薄 iPhone 17 Air 被曝獨享鈦合金中框
7
Mate/Pura 70系列賣爆!華為手機Q2重奪中國出貨量第一:小米在前五中唯一增長
8
電視市場變天!85英寸+電視爆火 75英寸及以下全面失寵
9
上半年電動兩輪車市場加速狂飆:雅迪銷量第一,九號增速最快
10
智冷未來 品質為鮮:2025年電冰箱行業(yè)發(fā)展大會在溫州召開
11
廚聯(lián)萬物 沐煥新生:2025年廚房電器&熱水器行業(yè)發(fā)展大會順利召開
12
同比增長75%!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超百萬輛
13
預計2025年全球電視出貨量達2.087億臺,同比微降0.1%
14
空調都去哪兒了?揭秘今夏的爆款空調市場
15
凈利潤大增 這些家電企業(yè)上半年“賺翻了”?
16
從"老破小"到"品質廚房":舊改如何重塑廚電市場格局?
17
星蘋果全面同步!Galaxy S26+被砍:超薄Edge取而代之
18
上市不到1個月 突降800元!華為對Pura 80系列降價背后:標準版價格或是王炸
19
6月線上彩電市場觀察:小米海信TCL創(chuàng)維四巨頭“統(tǒng)治”行業(yè)
20
蘿卜快跑一年,是“熟了”還是“輸了”?
關于我們

微信掃一掃,加關注

商務合作
  • QQ:61149512